第31章 印刷_大明道士天子,但是在永乐
笔趣阁 > 大明道士天子,但是在永乐 > 第31章 印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1章 印刷

  “一块用来写各种奇闻轶事,比如郑和下西洋的见闻,一些名人的风流韵事,还有地方胡人的古怪风俗……”

  “至于最后一块,留给我,我要在上面连载小说。”

  许平若有所思,作为曾经藩王府中的印刷工匠,倒是明白朱悟净的意思,说白点,就是印刷出各种八卦,而后贩卖出去。

  考虑到誊写印刷的低廉成本,倒是可以小赚一笔。

  “世子,你的意思我明白了,只是按您的想法,我们应当多久印一份报纸?”

  “每天一份报纸。”

  朱悟净毫不犹疑,而后又补充道:“我之前提到的铅活字印刷机,你也要放在心上,继续召集印刷工坊的匠人尝试,技术应该不复杂。”

  “这个……”许平迟疑道:“技术确实不复杂,但是世子所言的铅活字使用铅、锑、锡三种金属按比例配比熔合,这个比例具体是?”

  “我不知道,你尽可能尝试吧。”

  许平微微颔首,补充道:“这个印刷机,可否先制造出来,用一般的锡活字、铜活字,或者干脆用雕版印着?”

  “可以的。”朱悟净摆了摆手:“你们可以放心大胆的尝试。”

  许平颔首。

  朱悟净沉吟片刻,忽然问道:“许师父,你似乎是匠籍?”

  “承蒙太祖恩典,家中确实是匠籍。”许平脸上有些苦涩。

  明朝承袭元制,按照枝叶划分,将百姓分为军户、猎户、匠户……隶属于皇室和勋贵的百姓皆被编入其中,打上世世代代的标签,军户的子孙,永远都是军户,要为皇室服务。

  朱元璋在元代的制度上进行改进。

  但是。

  明朝早期的国家最大顽疾就是皇帝不懂经济。

  后有永乐帝折俸,前有洪武帝滥发宝钞。

  朱元璋本人不懂经济,不知如何富国,但是又想省钱,于是元代的这套户籍制度就很合朱元璋的心意。

  尤其是军户和匠户,可以说是省钱利器。

  同时,相比起元代的户籍制度,朱元璋进行了不少改进,其中之一就是徭役的变化。

  元朝的工匠一年要服徭役两百多天,这段时间朝廷只管饭,而不给薪水。

  明朝则是只有二十多天,同时在宣宗时期,三杨内阁也曾用盐作为薪水发给服徭役的百姓。

  另外,军户、匠户这些户籍,理论上只要一个孩子继承父业就是,其他孩子可以做其他事,永乐朝就有军户出身的进士,后世的张居正也是类似的情况。

  但是。

  这些只针对军、匠、民三种户籍,至于其他的奴仆、娼优及隶卒等贱民户籍……不过是生不如死而已。

  这套制度到了明朝中后期,各种弊端全数显现。

  对于许平这种匠户来说,他可以让长子继续作匠人,剩下的两个孩子尝试科举,若是不行,靠着攒下的微薄家底,勉强可以让两个孩子做些其他事情。

  朱悟净拍了拍许平的肩膀,悠悠道:“这件事你做的很好,我可以给你三个名额,让你的三个孩子入我道观,学习阐教法门,学业有成之时,便准你孩子还俗,以此脱籍。”

  许平一怔,疑问脱口而出:“这事朝廷允许吗?”

  朱悟净摇了摇头:“不合规定,但是我从不在意规定。”

  明朝律法对于僧道有着严格的要求,其中永乐六年,朱棣规定儿童出家需要年满十四,不超过二十岁。

  “我这里所有儿童入学,我是说入道观,便是行童,你们的孩子在道观学习读书写字,以及计算、画图的阐教法门。”

  “等到十四岁之后,便会进行考核,考核过关者,发放阐教度牒,并在度牒上盖章,表示其人还俗。”

  “以此脱离原本的匠籍。”

  “不合格者原地打回,退学,我是说退回原户籍所在。”

  朱悟净又看向在场的匠人。

  “你们都有功,我也会给伱们每一户一个名额,可以入我阐教道观为行童。”

  许平闻言,忙问道:“还俗之后,我孩儿可以参加科举吗?”

  朱悟净平静地颔首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ok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ok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